在近两年的门店现烤工作过程中,BOSS给我安排了三个徒弟协助工作,我称之为助手,因为我觉得师徒是一种神圣的关系,如果有徒弟了,就必须全心教授,自己懂得再多,百年之后也带不走,从古至今,每一种技术的留存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。
第一个助手是阿杰,这个小伙子很机灵,甚至有些过头。小伙子之前在某市政部门上班,编制外的,这让年轻人的野心得不到充分的发挥,他又去烘焙学校学了两年,开始自己的奋斗之路,不得不说,这一点我很欣赏。
他总会在工作中寻找最捷径的方式来完成,这是好事也是坏事,头脑很开放对于复杂的后厨来说,是一件能够提升效率的好习惯,但一味的追求短平快,很难做到极致,因为同时烘焙是一件考验细心的事,知道时间和程序上面什么能省什么不能省很重要。
相对从事多年的职业感受来说,我想告诉各位年轻人,要保持绝对的开放和绝对的自律,开放是对于新鲜事物的尝试和学习,自律是对于技法本身的敬畏和遵循。
另一方面,阿杰有时候会“偷嘴”,这个事情不知道该怎么说,每次出货的面包都会少一个,这个可能是阿杰不拘小节的性格让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,事实上面包店也不缺一个两个面包。但对于老板来说,正大光明的吃和悄悄的吃一个意义是不一样的,这是纪律,是工作,不是自家后厨。如果告诉主厨要吃面包一点问题没有,但自作主张则会造成缺货核对等不必要的麻烦,而且给人的印象并不好。
后来阿杰因为工资不合适便离开了,我觉得他这一点做的很好,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,但学习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这个行业的钱太难挣了。
再次见到阿杰,已经是大型超市烘焙部门的管理层了,他仍一步一步规划着自己的未来。相对于赚钱的手段来说,其实技术没那么重要,但我仍奉劝普通的年轻人,尽早找到自己的职业并深耕下去,对于未来是一种保障,也让自己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。
小杨其实是个不错的小伙,性格很好,也很善良。
他是第二个跟着我做事的,在此之前,他在其他店已经做了两三年,已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,比如切面包不用砧板,做面包不收材料,这些小事就像工作中的刺,令人纠结。我需要不断纠错来让工作变得顺手。
所以之前的文中,我建议年轻人多去大公司做事,一个好的企业用很多年的时间来制定工作标准,就是为了每个产品的标准保持长久的一致性。年轻人往往都是有性格有想法的,特立独行,我以前也这样,后来才发现自己走了不少弯路。或许这应该是很多人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道路,在我带过的不少人中,老实听话的人往往学的更快,我们也更愿意分享一些经验,因为我知道他真的听得进去。在这里,听话不是贬义词,就像学生时代,混日子的学生总觉得好好学习的人是傻子一样,多年以后才能看出谁是最聪明的人。
小伙子学习能力其实是很强的,但我总觉得他差点专心,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怎么回事。
小杨家里是做生意的,他其实并不喜欢这个行业,随时都可以回去帮家里人做事,而出来工作则是为了锻炼自己。
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,我们的工作总算达到了一些默契,然而江湖总是那么多变。
有一回他试了试我的尤克里里,这一玩便着了魔,对乐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上网买了吉他,又报了班,每天下班就是练琴,认真的不像话。我也觉得,他至此才真正找到了所爱。
后来他请我吃兔子,特别诚恳的说,我真的很喜欢音乐,我觉得自己能够坚持下去,并且为了表示热爱,把一千多的琴换成了三千块的琴。
但我受不了了,因为练琴的缘故,导致他在工作上越来越不上心,我也很郁闷.
离职的原因也很奇怪,有几天突然就不来上班了,来了就心事重重的,然后又几天不来,电话也不接,后来解释说家里出了点事情,便离职回去处理家事。
次年冬天,他跑来找我,自己家在重庆买了个门面,不知道做什么好,父母决定让他自己做选择,他自己比较看好面馆生意,于是又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,不断的去面馆学经营,期望自己能够有一点事业。
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,我确实看到了少年强则中国强,不管自己出身如何,环境如何,都不愿被生活所击倒。保持热忱的态度,总比忧郁的度过一生要好得多。
我也遇到很多来学艺的大龄青年,三十多岁的也有,每个人性格不一,我不能一概而论。
但普遍具有的特征我写给大家看看。
一是学习能力的下降。相对于二十岁的人来说,三十岁是拥有更多羁绊的年纪,更多的家务事和更多的心思,导致反而不能静心学习。私以为,过了二十五,人格基本定型了,再想变得多么不同,是一件挺难的事。
二是目的性过于强烈。很多人冲着开店想要了解学习一下行业,这本来没什么问题。而确实在这种人的身上,我感觉到操之过急的心态。他们一般都不会学很久,过于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佳的技术,似乎这世上真的有传功长老。
这种心态或许是因为自己有一个锚定目标,迫不及待的想去完成,这样容易让当下的自己心态大乱。
我并不是呼吁技术有多么的重要,赚钱和做技术是两码事。要来钱快的,尽量别把心思太放在技术上。
有时候我也在想,我是不是有毛病,是不是对人对己太苛刻了。·
有时候真怕自己走到怪圈中绕不出来。
有时候也在幻想,如果不缺钱的话,我能获得怎样的人生。
《了不起的匠人》中有位先生说这么一段话
最早做工作室是希望它能支持纯艺术创作
但是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
尤其是有艺术情怀的去做商业
其实是更困难的一件事情
因为你会不断的分裂和纠结
然后最后两方面都做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