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国内的面包职人到日本都有一个感受,就是每隔一段路,就能发现一家吸引人的面包店,而且每家都有特色,绝不千篇一律。日本的面包职人没有太阳之手,却有办法做出让世界感动的创意面包,正如日本洋果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一样,日本面包也常常自成一派!

传承74年的面包老店
从浅草街头发展起来的面包店「Perican」,是东京街头爷爷辈的超级老店,自1942年开店以来,店面没有太大的改变,从外面看就是朴素的样子,然而在整个日本都颇有名气。店铺的前生是一家专卖牛奶的店铺,创立者渡边因为接触了面包制作,以“每天可以吃的面包”为发想,转型成面包店。

“Pelican”的面包种类一直很简单。只有白吐司、山型吐司、面包卷、圆形面包及长型面包五种。可以自己选择要的分量大小,因为“Pelican”的面包都是当天现做,不含防腐剂,保存期限只有三天,选择最适当的份量,品尝最新鲜的面包,是“Pelican”的初衷。

这些基础面包深受周边顾客的喜爱,每天有人愿意为它排起长队,顾客络绎不绝。吐司扎实饱满、口感富有弹性,可以烤后品尝酥脆的口感,也可以直接搭配果酱、香肠等配料一起享用,让人每天都想吃而不会感到腻。

店里的一个面包,从制作开始到出炉,时间大概在3小时至半天不等。为了每天早上8点开店的时候,面包们就能被摆上来出售,每天的准备工作要从凌晨3点半开始。

面包,根据大小不同定价也不一样。
坚持不开分店,不做新产品
第四代店主渡边陆虽然年轻,每日在准备功夫上不敢偷一点闲。“虽然一开始便有开面包店要靠体力的觉悟,但实际上工作的强度比想象中的还大。然而,每日的平凡工作却也有乐趣。”

问他会不会想要开分店、推新商品?渡边陆的回答是:“我想好好守护曾祖父传下来的味道。”不开分店、不做新商品,希望能与为“Pelican”共同奋斗近40年的伙伴继续守护这家小小的面包店。对于他来说,这家店既是名店,也是他自小便熟悉的爷爷的味道。他的工作除了每日不断烤面包,也有对传统的继承和保护。

店主心中爷爷的味道。提起渡边的爷爷,第二代老店主,他曾说过,“如果我有10份力气,比起做100件东西,我更想做好一件。”
“虽然已是名声在外的名店,但是对于店内的人来说,却依然要做到天天向上才行。今日的工作要拼着命,明日也拼着命,这样下来才让这家店存续了74年。所谓的Perican招牌名声,不是靠一开始起出来的名,而是后来创出的成果。”

店内共有八位面包师傅。面包的制法一直没变过,每一个师傅们手工制作而成的。其中,有的已经是有40余年经验的大前辈。店内的常客也有不少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,父母就是老主顾,孩子长大了也成了老主顾。有的客人对店里面包的味道熟悉到了一定程度,店内刚换了新的面包师傅,客人便能随即尝出味道的改变。

“只要这些喜欢原来的味道的客人们在,我们就也不会试图改变口味。”对于第四代的店主来说,不改变原材料和制法,迎合着客人们的期待,这正是他的巨大使命。
然而说起“不变”,实际上却是很难的。
虽然是反复在做同一件事,但是完完全全的复制是不可能的。每日的气温和湿度都在变,对于这些都要随时调节,要说难,就是这一点。

不久前,这家店的故事还被拍成纪录片,名字直译过来也很朴实,《74岁的Perican在卖面包》。记录片中,向随机采访的人问起:“Perican是一家怎样的店?”
被回答说:“四丁目街上的店。”
这句话是留给制片人石原印象最深的一句。虽然也是有名的店,但是要说对于从很久以前就来店里买面包的常客来说,这里只是街角的面包店而已。
店主渡边也坚持着这个理念,为街区里的人们提供每天都吃不厌的面包,才是Perican所扮演的角色。随着开店,客人们也同时涌进来。这家店也向外送货,供应给咖啡店等。刚出炉的面包被整齐地排列着。最好的购买方法是事先预约,不然来到店里有可能面包早已卖光。周六不能当天预约,周日和节假日休息。



在很多人都在求新求变的面包潮流下,有时候坚持不变应万变显得更难得!
店铺地址:
东京都台东区寿4-7-4(近Metoro田园町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