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响下雪的因素

下雪是降水的一种型式,其形成条件与形成下雨是一样的,差异仅在于当时空气温度的不同,雪是在0摄氏度以下形成的。根据气象观测显示,一地下雪的近地面温度都是在冰点以下,如果当时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,则自空中降落的雪即被融解(化),这种情形与下冰雹类似,一般当结冰高度(0摄氏度高度)很高时,冰雹在下落过程中会被融解,当其到达地面时,即变成水滴,但当冰雹直径很大或结冰高度不是很高时,下降过程中的增温无法使其完全融解而降到地面,因此仍然是冰块(粒),这就是冰雹。如当时空气的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,则空气饱和形成水滴和冰晶,或雨滴下降过程中的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,会形成白色或半透明冰晶构成之降水(Precipitation),即称为雪。雪大多呈分枝之六角形,且常凝聚为雪片,在气象观测上,雪之强度按其特性分为:微雪、小雪、中雪及大雪等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生活百科

清明节可以回娘家吗

2021-3-18 13:55:47

生活百科

怎么预防倒春寒

2021-3-18 13:55:49
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